优文网
优秀文学小说推荐

重振大明全文在线阅读,重振大明小说免费版

重振大明免费阅读第六章 请整京营

  一瞬间,他忽然想起了哥哥天启帝。

  天启临终前殷殷地望着他,用最后微弱的声音道:“吾弟……当为尧舜。”

  崇祯一直奉为圣典。

  既为尧舜,当然要爱惜子民。

  但不知道何时起,他却忘记了,只纠结于一城一地,却忘记了城中的百姓……

  惭愧,负罪,崇祯眼神痛苦无比,他颤抖着从几案后面转出来,伸手将儿子扶起。

  朱慈烺抬头时,看到的是父皇蒙蒙的泪眼。

  “我儿仁厚赤诚,爱民如子,父皇我甚是欣慰!”

  崇祯轻声而赞,眼眶微红:我儿都能将百姓安危摆在第一位,我自诩圣天子,关键时刻却为虚名所累,忘记了先帝的遗言,实在惭愧。

  “父皇……”

  崇祯帝仰天长叹一声:“不要说了,父皇答应你了。”

  转对王承恩:“王承恩,传旨,令杏山塔山军民全部撤回山海关,具体事务,由兵部督办。”

  “是。”王承恩答应。

  “父皇,时间紧迫,必须严令兵部抓紧时间。”

  朱慈烺大喜,虽然知道不应该,但他还是忍不住多了一句嘴。

  崇祯笑一笑,目光看向王承恩:“听见没有?将太子这一句也写到圣旨里。”

  “是。”

  王承恩快步退出,去传圣旨了。

  朱慈烺微微松了一口气,这些天来,如何说服崇祯,撤回杏山塔山的军民,是他思考最多的一件事。

  崇祯对一城一地看的极其重要,整个崇祯朝,从来没有主动放弃过任何一座城池。

  任何放弃城池的官员,都会遭受他最为严厉的惩罚,提出的人也会遭殃,

  因此,即使明知道杏山塔山已是死局,但依然没有官员敢向崇祯提出撤退的两字。

  想要说服崇祯改变立场,主动放弃杏山塔山,不是一件容易事。

  还好,朱慈烺做到了。

  但还是有点小遗憾,父皇虽然答应从杏山塔山两地撤军,但却没有提到宁远。

  宁远城距锦州一百八十里,现在还牢牢的握在明军手里,加上宁远城是名将袁崇焕修建,城池坚固,还曾经有宁远大捷,因此倔强的父皇丝毫没有放弃宁远的意思。

  朱慈烺没有再劝,父皇能答应从杏山塔山撤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须见好就收。

  所幸宁远城被断绝是在崇祯十六年,还有一年时间可以挽回,倒也不必太着急。

  崇祯牵着朱慈烺的手,目光凝在朱慈烺的脸上,很严肃的叮嘱:“我儿是太子,我大明未来的皇帝,今日就算了,

  从今日起绝不可以轻易流泪,不然会为人臣嗤笑,不复天家的威仪,你明白吗?”

  “儿臣明白。”朱慈烺点头,心说你刚才不也泪眼蒙蒙了吗?

  “明白就好。”

  崇祯松开朱慈烺的手,踱步走回几案后:“你说有三件事,水师的事让朕高兴,撤军的事让朕为难,却不知道你第三件又是什么事啊?”

  朱慈烺整理了一下情绪,拱手道:“父皇,如今外有建奴,内有流贼,但我大明朝除了山海关的关宁军,京畿附近,竟然再没有一支可堪一战的精锐了,

  一旦建奴绕道蒙古,再行崇祯二年的旧事,兵临北京城下,我大明朝就危险了,因此儿臣以为,整顿京营已经是刻不容缓之事!”

  崇祯脸色微微一变,沉吟道:“你想整顿京营?”

  “是。如今的京营除了维持治安,竟再无其他用处,儿臣思量着,京师三大营这是生病了,必须下猛药、去沉疴,

  三大营在册人员一共有十二万人,不需多,只需能整编出三万精兵,纵使建奴兵临城下,我大明也丝毫不惧!”

  朱慈烺声音坚定。

  崇祯皱着眉,在几案后来回的踱步。

  京师三大营的那些烂事,他心里是知道的。

  崇祯元年的时候,他就命当时的兵部尚书李邦华整顿过,而李邦华也不负重托,占役、虚冒、卖闲、包操等京师三大营的诸多弊端,

  在李邦华任内几乎杜绝,营内偷奸耍滑,违背军律之辈纷纷治罪,老弱病残也都被裁汰,一时间,京营战力为之一振。

  但李邦华此举侵犯到了朝臣勋贵的权益,被朝臣勋贵视为死敌,正好德胜门会战中,京营在城头放炮轰到了自己人头上,

  言官们抓到借口群起攻击,弹劾奏折雪片般的飞来,将李邦华描述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

  最后,崇祯只得将李邦华罢免。

  李邦华离开之后,京营故态复萌,接任之人视李邦华为前车之鉴,一个个因循守旧,京营便一日一日的糜烂下来。

  崇祯并非不想整顿京营,崇祯四年,他抛开文官,派太监唐文征提督京营主持京营之事,但收效甚微–

  即使是太监也知道,整顿京营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李邦华罢官免职还是好的,真把那帮世袭罔替的勋贵们惹急了,说不定小命都难保。

  崇祯七年,崇祯干脆让司礼监掌印大太监曹化淳提督京营,曹化淳颇有干才,他吸取了李邦华的教训,没有全盘整顿京营,只是将原先的四卫营整训为新的勇卫营,

  任用手下知兵的太监卢九德和刘元斌为监军,并精心网罗忠诚勇敢之士,明末名将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都是在这个时期加入勇卫营,并且很快就崭露头角。

  其后的战事里,勇卫营不负众望,无论抗清还是剿匪,都立下赫赫之功。

  只可惜大明朝一直处于双线作战当中,兵力并不多的勇卫营不得不一分为二,

  此时此刻,孙应元率一部在荆楚追剿罗汝才,黄得功率另一部在四川围追张献忠,而周遇吉被任命为山西总兵,正在山西练军。

  在前世的历史中,这三人都是为大明朝鞠躬尽瘁,战死沙场的忠臣勇将。

  崇祯一直都想再练出一支勇卫营,只可惜国库空虚,有心无力,崇祯七年之时,他能大把大把的撒银子,网罗忠诚勇敢之士,重赏勇夫,但现在他却拿不出多少银子了。

  没有银子,焉有勇将?

  整顿京营自然也就不可谈。

  如果是某个朝臣在这个时间提出去整顿京营,崇祯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答应,成就成了,不成随时都可以弃掉。就像李邦华那样。

  但自己的儿子,当朝太子,皇朝未来的继承人,他却不能不犹豫。

  在崇祯看来,皇帝和宗亲勋贵是同枝连气,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关系,大明朝的江山要想稳固,没有宗亲勋贵的支持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也是为什么崇祯对宗亲勋贵特别信任和宽容的原因。

  即使明知道勋贵们在京营中“占役”“虚冒”“吃空饷”,他也假装不知。

  如果自己儿子整顿京营,得罪了勋贵们,一旦儿子坐了这帝位,能得到勋贵们的支持吗?

  没有勋贵们的支持,帝位能稳固吗?

  不,其他任何人都可以整顿京营,唯独太子不行。

  崇祯定了主意,站住脚步:“不准!京营之事,你不要插手,朕自有处置。”

  意思是,朕会找其他人处理此事。

  朱慈烺心中一沉,赶紧拱手:“父皇,京营积弊良久,利益盘根错节,儿臣身为太子,尚恐不能压制,何况其他朝臣?

  除了勇卫营,京营十二万的员额,实有的可能五万都不到,更不用说其中有多少的老弱病残,空占名额,耗费钱粮,多拖延一日,国库便要多支出一日的钱粮,

  因此,整顿京营,非儿臣莫属,给儿臣三个月,儿臣定让京营焕然一新!”

  “不要说了,下去吧。”

  崇祯却不听,在几案后坐下,摆摆手。

  “父皇!”

  朱慈烺拜伏在地。

  崇祯不为所动。

  没办法,朱慈烺只能退下,他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等朱慈烺走了,崇祯放下手里的奏折,望着朱慈烺离开的方向,欣慰的笑:“我儿长大了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