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文明免费阅读章1021 吃饭吃到一惊一乍
宴会还未正式开始。
至少桌上空空如也,一只菜都还没上。
不过,菜未到介绍先行。
大长老正要询问“再制之盐”时,就见对方将一个小陶罐托在掌心,递了过来。
小陶罐不常见,却不是什么稀罕物什。
制陶,在场的代表人人都会,相差无非手艺好坏。不常见也仅仅只是因为它太小——这么小的东西,能拿来干个啥?
对于特地拿这么一种“不实用”的玩意儿装盛的“再制之盐”,换句话说,就是为它还特意制作了小陶罐……代表团人人好奇,纷纷探头。
大长老小心翼翼接过来,却突然想起:这不是要吃饭嘛,有东西正好派上用场……
.
长老看到那一叠树叶,招招手,向工作人员示意把东西拿去用上。来人也未多言,拿了就走。
‘这说明……都知道这树叶是干啥用的!?’这回,轮到先知老兄一头雾水了。于是,先知开始了自己的猜测。
既然说现在正好用得上,那肯定和晚会有关;和晚会有关,现在有在准备吃喝……是用来吃的吗?或者辛香料?
问题是,这么大片儿的能怎么吃呢?炖汤,要不就切碎了撒烤肉什么的上面?这么大的,难道是直接“生菜包肉”?——纤维好像太粗了些……
.
又或者是,熏香料?
或许把叶子点了会散发出好闻的气味,从而增添节日气氛也未可知。只是,真要这么烧的话,树叶的量就太少了。看着一大叠,扔火里,估计也就一两下的事儿。而且,这里是室外。气味再浓,在开阔区域里怕也无济于事吧
等等,难不成是……蚊香?记得艾草叶子点了能驱蚊虫。虽然自己现在好像没有蚊虫的困扰——明明以前挺招蚊子的——但族人们大多得靠抹泥来应对。
蚊虫之害可见一斑。蚊香的可能性不小。被拿走,怕是使用前需要加工。比如搓成条状索状,以延长燃烧时间?
……
嘛——不懂就问,这是好为人师之先知的……好习惯(?)。于是遥遥一指,好奇地问道:“那是……”
.
“哈哈”。
大长老轻笑一声,表示:先知没见过实属正常,因为这东西附近确实没有。东西也不神奇,就是个拿来装食物用托盘。装烤肉啥的,好用又方便。
话音刚落,一旁的长老满脸羞愧地表示:用这种树叶装食物,不易得病。原本早该为先知准备……奈何附近没有,只得联系中央从别处搞特供。又因为新颁布的《卫生条例》推荐吃饭使用碗盘盆,叉勺筷……先知更是以身作则,所以之前送来的那些,终究没能用上。
噢~!有印象。
的确。之前关于卫生方面,问起餐具相关之时,长老的确有提到过树叶。当时没当回事儿,直接建议推广各种木质餐具,并重点关注餐前餐后的清洗,以避免病从口入了。
不易得病?嗯,原来这不光是盛放用的啊……以前看的某节目的确有介绍:南方一些国家地区有用香蕉叶盛饭菜的习惯。除了使用方便之外,香蕉叶含有天然抗生素成分,有利于卫生与健康(不容易吃坏肚子)……
看来,这些也有类似效果。可惜,量少到必须搞特供……难得一次,就当是“农家乐”的特色吧。
.
先知这边对树叶的疑问解开了。但长老提到的“吃饭工具”,成功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吃饭用的工具?啥?吃汤倒是会用到瓢。但这盆啊叉的,又是个啥子嘞?
新奇的玩意儿一个接着一个。代表团众人反倒不急于一时了。静静伸长脖子,只等看长老与大长老的互动。
大长老搞定“树叶盘子”,注意力也不负众望地回到了小陶罐子上。
罐子做得相当精巧,让大长老看得不由发出感叹。
首先就是形状。一个字——圆;两个字——对称。对于不知陶轮为何物,塑形主要靠手捏的人来说,这个难度……真下死力气不见得做不出来,但功耗比太低,性价比太差,有这闲工夫不知道能做多少事情。
吃力不讨好的事儿没人做。小罐子被拿出来投入使用,那么,塑形方面怕是有了突破。
而且,罐子表面,什么坑坑洼洼、凹凸起伏……几乎没有;平滑,就好像是……像是溪流里那些不知道泡了多少年的圆润小石头。
大长老不知道塑形后“在胚件表面抹上少量的水使之呈糊状,再刮抹糊平”的方法,也不知道“使用其它圆滑物体打磨”的工艺,还以为是陶土材料足够细腻的缘故,猜测是发现并使用了新型原料。
最后是盖子的设计。说是盖子,就形状而言,不如说是一只小杯倒扣在罐口。得益于陶轮的使用,不论是罐子还是盖子,因为足够得圆,这种盖子也能起到不错的密封效果——尤其是在罐口添加了片儿的大树叶做为封口之后。
.
看完外表,开盖不用人教。
只是,打开后尚未及察看里面装的东西,大长老又被罐壁的厚度“震”到了。
刚拿到手上之时就有所察觉,小陶罐比预想的要轻很多。真看到之后,发现不但罐壁比想象的还要薄不少,内部也和外面一样既圆又滑,做工精细。
心底一估摸,这么一个小罐子,就当前而言,做当然是能做的,但花费的时间精力够做出一批坛坛罐罐的了。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陶罐制作一定有了意想不到的重大进步;二是,里面装的什么“再制之盐”,肯定、一定、必定,更加珍贵。
.
暗自咋舌了一下,看到长老的示意,大长老小心翼翼,轻转手腕,稍稍抖动,在左手掌心倒出少许盐粒,然后……
晶莹似雪,细腻如沙!这是……
这是盐!?
再制、再制,到底得怎么个“再制”法,才能让盐能变成现在这个模样?
.
篝火随风摇摆,盐粒也随之闪动着金色光芒。四周的长脖子按捺不住一下围了过来。
长老一旁再次给出示意,于是大长老在万众瞩目之下,微吐舌尖,轻点掌心……
专心致志,没有声响和反应。
加大力度,再次点向掌心。
依旧无声。但,顶着两只快变成铜铃的眼睛,大长老艰难地缓缓转头,面向先知和长老。右手连点左掌掌心,一时却说不出话来。
陶罐带来的是“震”,新盐则该用“惊”字了。大长老不知该说什么好,索性只等先知和长老来解惑。
.
再次拿出几只小陶罐,四下分发,长老表示,‘洒在烤肉上,别有一番风味……大家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先空口尝一下’……
“一场风雨”被消弭于无形。分发的小陶罐很好地安抚住了四方快要暴动的土鳖,让长老得以安全地展开“再制”流程的简介工作。
溶解、过滤。先放入水中溶解,再把固体杂质筛除——这个好理解。
去除苦味。先加入被先知称为石灰水的神奇液体;“苦味”被凝固;过滤;通入空气;又有“苦味”被凝固;再过滤。
这些字,个个听得懂。
但这些话,实在听不明白。
神奇的液体?凝固、过滤?
高深莫测!
最后加热盐水等它慢慢出现?还能这么搞的啊?!。
.
感叹一片:不愧是先知!消除苦味之后,盐的味道比之前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作为中国人,先知自然也连连摆手,谦虚地表示‘哪里哪里。其实,里面还残留着硫酸根离子等多种杂质,苦味也未除尽。若是有钡离子,比如氯化钡,精炼就能更进一步’云云。
众人自然更加听得云山雾罩——这也是讲解之所以会由长老出面的重要原因:先知讲原理,谁人听得懂?
因此,讲解反倒由长老这个既了解制作流程,又知道自己这帮子人是个什么水平又怎么才能听得懂的来主讲,更为合适。
原理?这个这个……还是再说吧。
.
讲完了盐,又回到小陶罐。
知道了陶轮,了解了新技术之下陶器能做到什么地步,自然免不了又引发了一轮“小地震”。
新原料和新工具的诞生,使得陶器能更加精致与轻便(陶壁大幅变薄成为可能),生产也变得更加轻松简单。陶器的使用范围与适用范围,定会得到极大地扩展
其实,头道汤真正要展示的,就是陶制餐厨用品。
当然了,对先知而言,新陶器既没有瓷器的光净,也没有炻器(如紫砂)的结构致密,连釉面也没上……一个字:陋。
好在选料加工各方面都做得不错,新制的盆碗不算漏水(吸水率较低),平时能凑合着使用。
但这搁众土鳖身上,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长老做完介绍,招呼纷乱的代表团重新入座开席。餐点在之前已经陆陆续续送上来不少,只是当时没人搭理。如今正事说完,长老要赶着……“装”第二波——看着一大群人随自己的讲述在那里一惊一乍,爽滴很,爽滴很。
.
第三道,石板烤肉。致密平整的石板下,烧火加热,以肥肉抹过上油……这虽然算是新式烹饪技法,按先知的说法却还不够完善。
重点不在技法本身。
一小碟煎肉,摆盘也是分作几堆。
一堆是鲜肉直接烤制。这个可以根据各自口味轻重蘸盐吃。当然,蘸着酸果汁为主料的调味汁,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没醋,先知勉强拿酸果汁当柠檬汁来使,算是和精盐一样,属于新增的通用调味料。
再一堆,则是烤前经过了腌制的。没啥可说。
这前两个,与之前的烤肉类似,无非一个明火直烤,一个是在石板上有一定程度的油煎(?)。
长老真正要讲的,是第三堆的——培根(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