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小郎君免费阅读第十二章 第一次面圣
一想到永乐帝朱棣就在自己旁边的小院,李旭又激动又紧张。
激动是因为那可是一位皇帝,而且是一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皇帝。残暴,勇武,英明等等都是后世给他的评价。李旭自己倒没有多少偏见,毕竟没有亲眼见到,也不是特别了解,实在不好评价。
紧张则是因为第一次离一个掌握了帝王之权的人这么近,完全没有什么准备,李旭担心自己会不会应对不当。想好好在大明朝活下去,舒舒服服过完这一生,身为一品武官的儿子,皇帝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一环。
李旭这边还在胡思乱想,杨士奇那边已经把今天的题目给定下了:”今日文会,不考经义,不论诗赋,以南北为题,各位好好作一篇策论即可。“
宣布完题目之后,杨士奇等人就回到小院那边。却见在场的各位学子抓耳挠腮,苦思冥想,迟迟不敢动笔。
南北?这是什么题目?
科举延续到现在,差不多已经形成定式。考得无非就是三个方面:经义,诗赋以及策论。经义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行为,诗赋代表了一个人学问的浓缩精华,而策论,则是考察一个人理论水平的最好方式。
策论多为具体事件,比如一件案子要怎么判,或者国家大事要怎么处理才妥当。可是南北这个题目的范围太广了,根本无从下笔。
现场只有朱瞻基和李旭表情最为淡定,朱瞻基知道内情,所以并不急于答卷,看那些学子无所适从的样子,感觉很好笑。李旭则是从这个题目,体会到了朱棣举办这次文会的本意,只是如何下笔,还需要细细琢磨一番。
李旭转过头来,看见朱瞻基还在左顾右盼,便捅捅他,笑着说:“张兄,题目已下,此时左顾右盼可不是君子所为。“
”又不是科考,怕什么。“朱瞻基倒是满不在乎,看着李旭一脸轻松,却有些奇怪道:”为兄看在场学子各个冥思苦想,不敢动笔,为何贤弟却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可是有了?“
李旭点点头:”题目不难,那些学子难为只因不知深浅,没把握罢了。“
朱瞻基笑了笑:”既然有了,何不写出来让为兄品鉴品鉴?也好奇文共赏一番。“
李旭拿起笔,舔了墨,随即一挥而就:”南储粮,北养壮,漕运通,天下安。”
朱瞻基一愣,不可思议的看着李旭,指着那十二个字:“写完了?”
”写完了啊。“
”就这些?“
”恩。“
朱瞻基哭笑不得,对着李旭摆摆手:”贤弟,是为兄的不是,策论不是这么写的。要立论、证论、佐论、辩论。若想出彩,少不得还要加上反论。你这十二个字,说破天去也只算得上立论,哪里是一篇完整的策论。“
李旭笑了笑,没有反驳,而是反问道:“张兄,你为何迟迟不下笔?”
朱瞻基心说我要是下笔,写出一篇锦绣文章来,你还不得羞死。哪怕是为了你的体面,我也不能写啊。
此时一旁伺候的小厮看见两人在说些什么,便走过来,俯身在两人耳边提醒道:“还请二位公子稍安勿躁,好好答卷。”
朱瞻基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倒是李旭低声说:“这位小哥,烦请将题卷上交。”
那位小厮也愣住了:“上交?公子答完了?”从自己老爷出题到现在,才不过一炷香的时间,这就答完了?
“恩,答完了,有劳小哥。”这下轮到李旭苦笑了,自己是真答完了,张继和这个小厮却真的不信。
小厮点点头,没说什么,让李旭在右下署名,之后便拿起卷子,交给了小院门外一位管事。
朱瞻基心里叫苦连天,自己在皇祖父面前把李旭夸得像朵花一般,天上地下,无所不知。今日皇祖父在杨士奇家开文会,让朱瞻基将李旭带来瞧瞧,却没想到李旭这么不禁夸,写了十二个字就敢交卷。虽说那字倒是写的不错,可天下也没有十二个字的策论。这下糟糕,不但李旭要被训斥一顿,自己看来也得受牵连。
李旭倒是老神自在,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盘坐蒲团之上,闭目养神。却没瞧见一旁朱瞻基懊恼不已。不一会,刚才收卷的小厮又匆匆跑来,低声问了一句:”敢问二位可是张继张公子和李旭李公子?“
完了,说不定要挨板子了。朱瞻基心里想着,和李旭点点头。小厮又说:”老爷请二位公子入小院。“
两人起身,跟着小厮来到小院外,李旭已经看到,小院的拱门后列着一队锦衣卫,只是看不清里面的情形。这时,带队的锦衣卫统领来到两人身边,行了一个军礼。两人还礼,没想到这位统领的一句话差点把李旭给吓倒在地。
”臣,锦衣卫指挥佥事杨熙,见过皇长孙殿下。“
朱瞻基依旧是一副苦笑表情,看见李旭一脸惊愕的看着自己,朱瞻基拱拱手:“此事日后再说,先应付眼下。”又转向杨熙:“有劳杨佥事”
跟在杨熙身后,李旭终于明白为什么张继一直对自己的家世吞吞吐吐,感情是皇族。面前这个杨熙李旭虽然没有见过,却是听张氏和张信提起过,还给自己带过一句话,没想到在这能遇见,也是一桩缘分。不过眼下不是计较这个的时候,见朱棣才是头等大事,李旭心中思考着等会朱棣可能的问题,却不防前面的人突然停下来,结果一头撞了上去。
看见杨熙和朱瞻基惊讶的看着自己,李旭不好意思的摸摸鼻子,轻轻咳了两声。
面前是一座八角亭,杨士奇,胡广,金幼孜,赵士元,坐在两边。中间圆桌上坐着一位中年男子,看上去身材魁梧,眼神深邃,不怒自威。李旭又看了看朱瞻基,这两人倒是有些像。心中突然猛的一惊,他就是是朱棣?
杨熙上前两步,站在亭子的台阶下,抱拳拱手道:“启禀皇上,皇太孙殿下和前军左都督三子李旭带到。”
朱瞻基和李旭连忙上前,双膝下跪,一拜三叩:“孙儿(小子李旭)参见皇祖父(皇上)。见过几位大人”
亭子里的几位大人纷纷起身,和了一句:“见过皇长孙殿下。”朱棣点点头,脸上没什么表情,看不出喜怒,轻轻说了句:“进来,随便找个地坐。”
两人这才起身,朱瞻基拉着李旭走进八角亭,在亭子周围的凳子上坐了下来。朱瞻基向几位大人点头示意,李旭则是谁都不认识,只能规规矩矩坐着,左右看了看,又低下头来,听朱棣和几位大人的闲聊。
“杨卿,刚才我看你幺女也有七八岁了,可许了婆家?”朱棣漫不经心的问到。
杨士奇一惊,心想莫非皇上看上我幺女了?不管怎么说,不得不防。只是也不好现编,欺君之罪可是要砍头的。
“皇上明鉴,幺女今年七岁三月,平日里微臣甚是喜爱,倒是有亲朋上门求亲,只是被老臣拖着,暂未许给人家。”
朱棣点点头:“都说养儿防老,可朕看来,还是女儿好,知道疼人。”
除了朱瞻基和李旭,其余众人纷纷点头表示同意,杨士奇接过话茬:“要说贴心,的确是女儿强一些。只是一朝嫁作他人妇,虽说算不得骨肉分离,却也差不多。还会时时担心闺女在婆家受委屈,这些苦,也只有做父母的生受着。”
李旭觉得,自己这趟真是大开眼界。后世谁能想到,英明神武的朱棣和一群朝廷重臣,居然聚在一起讨论生儿子好还是生女儿好?原本有些紧绷的神经也慢慢松懈下来。
这时,外面的锦衣卫过来,递上一张卷子。赵士元接过来看了一眼,却没有给朱棣,而是交给了杨士奇。杨士奇扫了两眼,交给胡广,胡广同样只是匆匆一瞥,就传给了金幼孜,金幼孜看都没看,直接递给了朱瞻基。朱瞻基倒是看的仔细,好一会才看完,递给了有些出神的李旭。
李旭捧着卷子,一开始没看进去,却在暗自腹诽着:“不是一般这样的卷子都要细细品读,读到妙处还要大喊一声‘妙亦,当浮一大白’吗?怎么一个个这么敷衍?还当着皇上的面,就不怕皇上辞一个渎职吗?”
不过看这个人写的,的确不怎么样,通篇都是讲南边,北边只是一笔带过。重点还放在了南北士子的差距上,言之无物。李旭也很快没了兴趣,只是怕朱棣说自己轻浮,还是认认真真看了好一会,这才起身,恭恭敬敬得将卷子放到朱棣面前,又转回去坐下。
却不成想朱棣竟是半点兴趣也没有,看都不看上一眼,而是兴致勃勃的和金幼孜讨论起昨晚的梦,要金幼孜解梦。金幼孜自然是好话说尽,李旭却觉得,这辈子,值了。
接下来两个时辰,卷子不断被送进来,还是按照之前的顺序传递一遍,最后由李旭放到朱棣桌面上。直到最后一张卷子看完,杨士奇这才和赵士元出去,一人赠送了十两银子,又温言勉励了一番,最后派人将那帮江南才俊送出杨府。
待到杨士奇和赵士元两人回到亭子坐下,杨士奇夫人送来了一些干果和糕点,早已饥肠辘辘的李旭不敢太过放肆,只是拿了一块绿豆糕垫了一下肚子,刚咽下去,便听见朱棣说:“瞻基,说说吧。”
李旭原本轻松的心神紧绷起来,这是要考校啊,下一个应该就是自己吧。朱瞻基站起来行了一礼,开始点评起来,可谓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每个人都差不多说了一遍。听得李旭都替他口干。好一会,才停下来,低头等朱棣训示。
朱棣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朱瞻基坐了下来,转过来看着李旭,嘴角微微有一丝笑意。
“给朕一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