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之大昭苏语赋》第7章 前因7
盛元二年秋,昭高宗复立王曦为自己的皇后,废黜苏冀的太子之位,改封为安王,封地在北方辽东郡。朝堂之上众臣无人敢提出异议。
插一句后话,盛元五年,前太尉薛毅寡母过世后,刚出了丧期,薛毅于家中自刎而亡,死前口中不断重复着愧对先帝。
而前骠骑大将军段绍自盛元初年就开始多病缠身,盛元三年段绍70多岁的老父亲过世,三年后段母也去了。段绍也于母亲过世当年病情急转直下,于同年秋过世。
却说在太宗遗旨宣读前一天夜里苏哀曾以薛毅、段绍家人为质要求他们支持太宗遗愿拥立自己。
这一招直中要害,忠孝不两全,偏巧这薛毅、段绍虽确是忠臣但二人更是大孝子。
这二人心中也存着希望这确实是苏旭真实遗愿,希望苏旭苏哀兄弟情深,苏哀登基为帝,待百年后还政传位于太子苏冀。
可是盛元二年初立后废太子的旨意一下,他二人自然都明了了,仅存一丝希望也没了。自觉辜负太宗的信任赏识和重用,均在尽孝之后以死谢罪。
这二人生前都曾对自己最看重的儿子有过交代,拼死也要护苏冀周全。
这王曦二朝为后,虽朝廷大臣慑于苏哀淫威不敢公然反抗圣旨,私下却难免对王曦多有诟病。
可王曦也是有苦难言。苏哀知道王曦不会心甘情愿嫁给他后已然放弃装模作样,以苏冀,苏宣和苏宝儿安危威胁王曦好好做自己的皇后。
苏哀强行隔绝开他们母子接触,给苏冀封王开府后,让苏宣,苏宝儿住进苏冀的安王府由长兄看顾。
原本苏哀想让苏冀带着弟弟妹妹直接去荒凉的北方安封地,以防王曦看到他们进而思念苏旭,如今能暂居京城还是王曦多方抗争的结果。
说回到苏哀的儿子苏恪身上,这孩子出生娘死爹不喜,下人多为难。只身边一个长他13岁的丫头李秋悉心照顾。
太初年间,王皇后生下苏冀后,思及寿王也有一子,多次召苏恪进宫,苏冀和苏恪也成为熟悉的玩伴。
也是苏恪初次进宫时王后问起才知这孩子被忽视到两岁还未取名就此事问询苏哀,苏哀才给这孩子起名。
恪字意思是让他以母为戒,恪守规矩。王后见苏恪不受喜爱,怜惜他从小没娘,所以每次苏恪进宫对他也是极好的,多有赏赐。
早在苏恪出生后,王后觉得苏哀已为人父,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样拿他当亲弟弟般照顾,所以自那时起多有疏远避嫌。这也加剧了苏哀对苏恪的嫌恶。
及至后来王皇后经常召苏恪进宫和苏冀一起承欢膝下。苏哀得知更为不喜,王曦如今疏远自己,一个丫头算计他生下的贱种却可以亲近王曦。
是以每次苏恪出宫回王府后苏哀总会找事训斥他,甚至连带着尽心照顾苏恪的丫头李秋也被苏哀憎恶经常被责打。
王府下人哪里能看不懂主子心思,便越发奴大欺主。对苏恪吃穿用度多有克扣,皇后对他的赏赐也总会莫名丢失。
及至苏哀登基称帝后废了苏冀太子位,按道理讲为了稳固局势废立本当同时进行,苏恪作为苏哀唯一的儿子应被及时立为太子。
然而苏哀实在太过爱憎分明,瞧不上这个儿子,还想着以后和王曦婚后生孩子来承继大统。
苏恪由王子变为皇子,可处境依然没好到哪里去甚至可以说是更加恶劣。以前虽然在寿王府一隅受尽寿王冷落,好歹经常会被召进宫受到皇后和苏冀的善待。
现在则是在皇宫一处偏殿里被身为皇上的苏哀不闻不问,不同的是王皇后现在根本无暇顾及到他,而苏冀这个昔日玩伴确是除了重大节日参加宫宴平时不得入宫。
苏哀对待下人,一个不顺心就重重责罚处置,是以无论当初寿王府下人或是如今皇宫宫人都不敢触苏哀的霉头。而苏哀对苏恪的嫌恶则是完全不加掩饰。
因而宫人们要么对苏恪躲的远远的,要么则是落井下石。毕竟,李秋忠心伺候苏恪,因此经常因各种小事受责打就是前车之鉴,这种情况之下,苏恪对李秋益发依恋。
盛元3年末王皇后怀孕,苏哀大喜,盛元4年夏王皇后难产生下一个死胎,王皇后原本生苏冀难产出血身体就有亏,自此次后益发孱弱。
太医言明王曦以后再难有孕。苏哀身体也开始出现问题。盛元5年,认识接受现实的昭高宗苏哀立苏恪为太子。
同年薛毅自尽的消息被苏哀知道,苏哀此时性情本就越发阴郁暴戾,得知后将苏家满门贬往北方苦寒边塞守边。
可当时薛毅之子薛成妻子才产下一个小女孩,薛成与妻子生了4个儿子后才得这一女,实在不忍这孩子一出生就要受苦,连夜偷偷送到安王府上。这个小女婴就是薛语。
盛元6年初,王皇后薨逝,同年春苏哀过世,苏恪即位,昭史称之为昭武宗,第二年改年号为建平。
苏恪是个重情之人,从小饱受冷待磋磨,是以凡是曾经真心对他好过的人都被他真心感谢。包括李秋,包括故去的王皇后(以后再说)包括幼时视他如兄长的苏冀。
念及苏冀封地在北方苦寒之地,不便修改先帝决定,于是即位之初封苏宣为永王,封地在江南富庶之地的扬州郡。封苏宝儿为长乐公主,封邑在富庶的馆陶县。
这非常难得,苏恪性格中一大为后来人诟病的缺点是极度爱财。也可能即位之初还没有像以后那般将国库视为自己钱袋子。
建平元年初,顾及李秋年岁已大时年已然27,苏恪破例在未到法定婚龄(苏恪14岁,大昭法定婚龄男16)举行大婚。
14岁虽未到法定婚龄,但大户人家公子这个年纪有的都有了通房丫头,何况此举有利于皇嗣绵延,大臣们对此并不反对,只是反对皇帝立李秋为后。
在君臣对抗中,最终各让了一步,大臣们不再反对苏恪立李秋为后,皇帝则要同时册封经过层层推荐选拔的秀女以及北方后燕送来的和亲公主(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冲亲叔叔慕容博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