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网
优秀文学小说推荐

主角叫朱承奕小说大明:不装了,你爹我就是崇祯全文免费阅读

主角叫朱承奕的小说大明:不装了,你爹我就是崇祯是网络作者夜卧听潇雨写的一本穿越小说。简介:黄昏时分,太阳还未下山,落日的余晖洒在每一个黄家堡的村民脸上,照亮了他们一个个幸福的笑脸。此时的黄家堡村民就好像过大年一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从朱家的库房排队领粮食,队伍一直延伸到朱家…

主角叫朱承奕小说大明:不装了,你爹我就是崇祯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不装了,你爹我就是崇祯》第8章 放粮

黄昏时分,太阳还未下山,落日的余晖洒在每一个黄家堡的村民脸上,照亮了他们一个个幸福的笑脸。

此时的黄家堡村民就好像过大年一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从朱家的库房排队领粮食,队伍一直延伸到朱家大门口。村民们手里拎着各种各样的容器,相互之间大声的交谈着,称赞着主家的仁慈。

“拿好了,千万别洒出来!”

朱承奕在自家粮仓前,穿着个单衫,亲自给各个保安队队员分发粮食。豆大的汗珠洒落地面,胳膊上鼓起的肌肉,无不显示了这具身体的强壮。在朱承奕旁边帮忙的是同样穿着单衫的孙志昌。两人不断的在库房里进进出出,搬运粮食给村民。虽然很累,但是看到村民脸上真诚的笑容,朱承奕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福伯则在门口登记每个家庭的现状。按照朱承奕的吩咐,需要询问每个家庭成员状况,是否有老弱病残;房子状况,能否抵挡寒冷;土地状况,能否正常耕种;衣食住行方面,样样都要照顾到,并且最终给记录在纸张上。

等到将各人的粮食发放完毕,已经到了晚上。朱承奕通知各个保安队队员,明早辰时集合后,便让众人赶紧回去吃饭了。黄家堡村民也是难得在晚上家家做饭,好好的吃了顿饱饭。

……

在烛光的照映下,屋内的墙壁上显现出三道长长的身影。

此时朱承奕正坐在主位上大口吃着蒸饼,他的两侧分别坐着福伯和他的儿子刘建昌,不过他们此时还是比较拘束,吃相没有朱承奕那么豪迈。

晚饭时分,朱承奕让福伯和建昌一起留下来吃饭。福伯虽然想要推辞,但是朱承奕却是坚持,并且让他俩以后都是一起吃饭。最终俩人没有拗过朱承奕,分左右一起跟着朱承奕吃着蒸饼。

朱承奕将两人叫在一起吃饭,一方面是为了询问一些事情,另一方面当然是为了拉近关系。待三人吃过晚饭后,朱承奕就是问起正事:

“建昌,你今天去京城,可问清楚甘薯之事?工部能否帮忙播种?”

刘建昌听到少爷询问,赶紧把今天发生的事情给说了出来:

“启禀少爷,今天我到了工部那里,想要询问甘薯之事。可是门口的衙役不允许我进去,我询问他们是否知道甘薯,他们不仅不知道,还说我胡说八道,要将我赶走。我没有得到答案,自然也不敢回来。一直等到下午,我才见到一个工部官出来,我赶紧拦住他询问是否知道甘薯?他听到我要种植甘薯,十分开心,就告诉我现在不是种植甘薯的季节,得要三月份之后才能种植。还说如果想要种植甘薯可以去找他,他还热心的给了我一本书,叫《农政全书》,说是里面有种植甘薯的方法。”

说着,孙建昌从怀里拿了一本书出来递给朱承奕,除了送信的事情没说,其他基本上全说了。

朱承奕听完刘建昌的讲述之后,又看了看手里的书籍。忽然朱承奕对这个工部官员很感兴趣,竟没想到现在工部还有如此踏实能干的官员,于是连忙问道:“你可知此人的姓名?”

“此人名叫陈子龙。目前是工部一名郎中。”

听到此人的名字,朱承奕从脑海中不断地搜索此人的信息,但是却一无所获。大明朝真的是太大了,有太多的人才埋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朱承奕却是不知,陈子龙虽然不出名,但是他的师傅的名字却可以说是如雷贯耳。此人正是徐光启的关门弟子,继承了徐光启的衣钵,尤其精通农业,《农政全书》之后的章节,全是此人编撰并修改而成的。

福伯听到二人讨论工部官员的问题,还是觉得种植甘薯有点莽撞,插话道:

“少爷,咱们不是很熟悉甘薯,如果甘薯种植失败的话,那咱们这一村子人不就饿死了?”

朱承奕满怀信心的说道:

“福伯放心,甘薯虽然咱们是第一次种植,但是甘薯种植极其简单,而且工部有人会帮助我们种植,所以咱们种植甘薯绝对会有所收获。唯一值得考虑是收获大小的问题。”

福伯听到少爷如此有信心,也就不再出声。

朱承奕想起今天记录的村子各人的情况,向福伯问道:

“咱们村里的棉衣是否太少了?缺了多少件棉衣,你统计了吗?”

听到朱承奕开始关心村子的情况,福伯赶紧把今天记录的纸张拿出来,看了一下统计棉衣的数量说道:

“少爷,村子的居民每家基本上就只有一件棉衣,谁如果要外出有事,才能穿这件棉衣外出,其他人只能躲在屋子里避寒。而这些棉衣还都是破烂不堪,有很多窟窿和补丁,根本不能抵御太大的寒冷。”

朱承奕听完,沉思了片刻,说道:

“明天你进城,给村里的男女老少每个人都买一件棉衣,重新买新的。再买一些棉花和布料回来。将村民们老旧的棉衣回收回来,看看能不能给众人再做一双棉被。”

福伯听完朱承奕说要给众人都要买一件新衣,还要再做一套棉被出来,大吃一惊。对着朱承奕说道:

“少爷,如果要这样买的话,可不是一笔小钱啊。一套新的棉衣最低也要5钱银子,咱们村子有一百零三人,那就得五十多两银子。再加上做棉被的钱,加一起差不多就是一百多两银子。”

而刘建昌在旁边听着,却是觉得少爷宅心仁厚,菩萨心肠,以后一定要好好为少爷做事。

听完福伯的话,朱承奕并不在意,反而给福伯说道:

“棉衣要买厚实的,不要贪图便宜。既然要买就要买实用的,棉花和布料买回来之后,雇佣村里的女子前来纺织,争取将成本降低。”

朱承奕说完,福伯却是心底计算起来,如果按照少爷那样买的话,至少得一百五十两上下,正想要继续开口劝说,却被自家儿子打断:

“少爷真是慈悲为怀,以后村民只怕要给少爷立生祠了。”

朱承奕开怀大笑道:

“哈哈哈,我要生祠干什么,只希望大伙以后能越过越好。”

而福伯听完两者的对话,若有所思,不再提棉衣的事情。转而说道:

“少爷,今天李志忠说他老娘好像生病了,气喘头晕浑身不舒服,一直也没钱去看大夫。”

朱承奕听说有人在村里生病了,忽然想起了一件大事,据史书记载:崇祯十四年,京城大疫,死者二十余万。而疫情的源头就是黑死病,中国人称之为:鼠疫。这是历史上最为恐怖的瘟疫之一,致死率极高,而传播速度也是极快,所以短时间内就会造成极大的人员死亡。

看到朱承奕听完之后并没有回话,而是坐在那里发呆,福伯又问道:

“少爷,咱们要帮李志忠请大夫吗?”

朱承奕再次听到福伯的问话,这才回过神来:

“必须得请,明天你进城采买物品,顺带把大夫一起请回来。”

瘟疫到来还得一段时间,当下先将众人的生存问题给解决,之后再考虑瘟疫问题。

接下来,朱承奕又问道:

“堡里有几头耕牛?农具是否充足?”

“现在堡里只有两头耕牛,就在咱们家的养着。农具倒是充足,等到农忙时,堡里村民都会从咱们这里借耕牛和农具来用。”

“现在耕牛大概什么价格?”

“少爷,您要买耕牛吗?咱们如果要买耕牛的话,现在的价格估计得要四百两一头。现在天寒地冻,再加上不是农忙的时候,咱们现在买却是没必要。而且如果耕地不多,咱们其实可以租耕牛来用。”

朱承奕听到福伯的分析,觉得说的很有道理。既然如此,那不如等到二月份,天气转暖,土地解冻再开始翻地。

于是,朱承奕点了点头,又问道:“咱们村里有教书先生吗?”

“没有,咱们村里比较偏僻,又比较贫穷,教书先生不会在咱们这里开设学堂的。而且咱们的村民也交不起束脩给先生。”

“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请回来一个教书先生,咱们管他吃住,一月也是补贴一石粮食。”

“是,这个事情我会上心的。”

之后,朱承奕没有再说什么,便让两人回去歇息了。

在回房的路上,福伯问起自家儿子:

“信可送到?”

“我先送的信,再去的工部衙门。”

福伯淡淡的点点头:“少爷雄心壮志,又心系百姓,你以后就好好跟着少爷,辅佐少爷吧。”

刘建昌听后,心里也是认同,但是想起老爹的身份,又开口问道:“爹,少爷既然要组建保卫队,您怎么不帮助少爷呢?您以前也是…”

刘建昌话还没说完,就被老爹打断道:

“爹已经老了,不想再参与年轻人的事了。”

听到这个话语,刘建昌却是知道,老爹对于当年的事情,还是耿耿于怀,也就没有再劝说老爹。

紫禁城,乾清宫

崇祯皇帝这几天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与蒋德璟相谈甚欢,两人聊到国事,政事,越聊越投机。崇祯皇帝当着蒋德璟的面就说到:“今日遇卿,如鱼得水也。”

这句话当年刘备遇到诸葛亮曾经说过同样的话,蒋德璟听后十分振奋,挽起袖子就准备大干一场。

此时暖阁中只剩崇祯皇帝和蒋德璟二人,二人正对税监之事进行探讨,忽然一名太监,手捧着一封密信,急匆匆从门外走来。

崇祯皇帝接到信之后,大致看了一眼,就向蒋德璟问道:

“蒋爱卿,是否听说过甘薯?”

才识渊博的蒋德璟当然听说过甘薯,他甚至还看过《甘薯疏》,只是比较好奇,皇上为何会问起甘薯。于是回道:

“臣的确听说过甘薯。听闻当年闽中大旱,土地颗粒无收,本地百姓食不果腹,只得啃树皮为生。后来就是由福建长乐人陈振龙推荐,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在福建大力种植甘薯,由此度过旱灾。皇上怎么突然问起甘薯来?”

崇祯皇帝听到蒋德璟说起甘薯能够抵抗旱灾,大喜过望,兴奋地说道:

“这么说甘薯十分抗旱?那能不能将甘薯种植到河南,山西等地?那中原的百姓岂不是就有救了?”

蒋德璟见到崇祯皇帝如此兴奋,想要说些什么,却是不忍打断崇祯皇帝。

等到崇祯皇帝心情慢慢平复下来后,见到蒋德璟欲言又止的表情,问道:

“爱卿莫不是有话要说?”

蒋德璟这才说道:

“甘薯能在南方种植,却未必也能在北方种植。就如水稻和小麦,南北差异过大,不知道能否成活。”

崇祯皇帝仿佛被人当头浇了一盆凉水,心下失望之极。可又想到书信内容,急忙问道:

“京城附近可能种植甘薯?”

听到这话,蒋德璟摇了摇头说道:

“在京城种植甘薯,存活率怕是比中原地区还要低上很多。”

崇祯皇帝听完,心中彻底失望。可再想到自己那个神奇的傻儿子,又觉得事无绝对,想道:先让自己儿子试试吧。万一成功了,岂不是就能拯救这天黎民百姓?

当下不再提甘薯之事,而是又与蒋德璟讨论起税监之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