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易书禾就脚底抹油溜了。
沈佳看着她好像是在被什么可怕的东西追一样,跑了飞快,气恼的在原地跺了跺脚。
不过易书禾已经离开,没人理会理会她。
沈佳闹了个无趣,只能不甘心的离开了。
………………………………………………………………………………
当天晚上,易书禾在吃完晚饭之后,就跟家里人说了报名下乡的事情。
“爸妈,我现在伤都好了,只剩下一点点印可以慢慢消,我想着现在报名下乡。”
易书禾这话一出,大家顿时都陷入了沉默。
其实易书禾现在距离高中毕业已经三个多月了。
而街道办在两个月前就已经开始催促大家报名,而原主因为被沈佳挑拨,跟家里人关系也不太好。
觉得明明家里四个孩子,父母却让自己下乡,就是因为他们不在意自己。
因此原主一直在家里闹,也一直拖着不愿意下乡。
后来街道办催促的着急,易书禾没办法就去找沈佳想办法,这才有了她撞墙吓唬家里人,不想去下乡的事情。
没想到原主运气不好,撞的时候没把握好力度,就这样去了,这才有了易书禾的到来。
也是因为这件事,街道办不敢将人逼的太过,怕真的出了什么事情,他们也会摊上事。
而且易书禾这也有正当的理由,好歹要将伤养好不是,总不能就这样带着伤下乡吧。
现在易书禾的伤也养好了,如果还不去报名,过段时间街道办的人肯定又要继续上门了。
还不如现在自己主动去报名,说不定还能有多一些地点挑选一下。
不然真的等到要强制下乡的时候,到时候肯定会分配到那些没人愿意去的地方,那才叫一个惨呢。
该怎么选择,易书禾自然是知道的。
现在才是1973年,如果到时候她需要依靠恢复高考回城,那就需要在乡下待至少四年的时间。
能有一个好一些的地方,下乡的生活也能好过一些。
这些易书禾能想明白,在这个时代生活的易父易母自然更加明白。
因此,只是沉默了一会,易父就点头同意。
“行,那明天我和你妈请一会假,然后陪你过去好好选选,再让你妈从供销社给你将需要的东西准备好。”
易母在供销社工作,买一些东西自然能方便很多。
而且供销社内部还有专门卖给内部员工的瑕疵品,瑕疵品用起来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却价格低还不要票,可是这时候特别受欢迎的东西。
易书禾自然不可能拒绝易父的心意,而且她也确实需要。
于是欢欢喜喜的点头答应,“好,我知道了,谢谢爸爸。”
………………………………………………………………………………
易父见女儿自从失忆之后,倒是懂事了不少,心里也很欣慰。
易母在一旁很是不舍,但她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于是只能强忍悲伤,没有开口说什么。
易父见易明远和易致远都在,他想了想还是开口说道。
“当初书遥出嫁我们给了100块的嫁妆,她的彩礼都让她带回去了,后来给明远买工作花了200块钱(因为当初买的是临时工,所以比正式工的钱少很多。)”
“我知道这中间肯定是有差价的,但为了这个家的安稳,也就只能给你们都一样。”
“今天我就在这里说好了,以后书禾出嫁跟你姐一样,彩礼你都带回去,嫁妆我和你妈出100块钱,不管致远以后需不需要买工作,也给他200块钱。”
说完,易父又看向易明远和易致远,“以后你们兄弟两人结婚,三转一响我和你妈买其中一样,彩礼给你们准备200块钱,另外婚宴也由我们负责。”
“这是我和你妈能为你们做的,其余的如果你们自己嫌少,就自己添钱置办。”
话说完,易父就看着易明远和易致远,等着他们表态。
易明远其实是有些不愿意的,因为他是大哥,以后父母肯定会跟着他养老,他觉得父母的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
但他到底也不是多没良心的,知道父母不可能不管其他三个兄弟姐妹,而且以后父母跟着自己,那房子工作还有父母其余的存款,肯定都是自己的。
这么一想,易明远就没有表现出什么,点了点头,“爸,我没意见。”
至于说易致远,还只是一个小孩子,不太懂这些,尤其是听说哥哥和自己一样,也就开心的答应了。
易父没有说以后的养老问题,他觉得现在自己和易母还年轻,还不需要考虑那些问题,养老问题都需要的时候再说吧。
反正他现在也不是在说分家,只是想将话摆到明面上,不想家里再被弄的不得安宁。
见两个儿子都同意了,易父这才满意的笑了笑,随后又对着易书禾说。
“书禾,让你下乡虽然是政策,但说起来也确实对你不太公平,你也是为了这个家,爸妈不可能不管你。”
“这次你下乡让你妈给你把需要的东西都准备好,知青补贴你自己拿着,另外你卖工作的钱我说过了,这是归你的,我再另外给你一百块钱。”
“以后我每个月给你寄十块钱,一直到你回城或者嫁人,你觉得怎么样?”
易书禾听到这话,是真的有些惊讶了。
她本来以为易父会一次性给她一些钱,以后就让她靠自己,没想到还能每个月给她寄钱。
虽然易书禾觉得已经应该不需要,但这是她该拿的。
毕竟她现在成了原主,那该她尽的义务她不会拒绝,同样该她拿的东西她也不会推辞。
比如说她现在拿了易父易母的东西,以后易父易母需要她养老的时候,她肯定也不会置身事外就是了。
于是易书禾只是稍微想了一下,就点头同意了,“好,谢谢爸。”
对于易书禾的这件事情,易明远倒是没有任何意见。
因为如果让他选择,他宁愿在城里没钱拿,也不愿一个月拿着十块钱去下乡。